Sony 相机镜头的选择

出门徒步或者旅游,携带相机拍照,带什么镜头是一个大问题。我的愿望是,我一趟出门只需要携带一个镜头,途中不需要更换镜头,或者是出门携带多个镜头,途中尽可能减少更换镜头的次数,而且设备重量尽可能轻便。我使用的是 Sony 的全画幅微单相机 A1 II,在这里说说我在 2025 年的经验和做法。

我手上有四个镜头,分别是 Sony FE 16-35mm f/2.8 GM II (547 克),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 +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 (1470 克 + 207 克),Tamron 50-400mm F/4.5-6.3 Di III VC VXD (1180 克) 和 Tamron 28-300mm F/4-7.1 Di III VC VXD (610 克)。其中,除了 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 +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,使用其他镜头我都能比较轻松和舒服的进行摄影。相比其他高画质的长焦镜头,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 +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 已经算非常轻便了,但即便如此,当我长时间手持拍摄时,不久手臂就会产生酸痛感。

我携带他们的策略是:

  1. 如果我只想拍风光或者物件,携带 Sony FE 16-35mm f/2.8 GM II 镜头。
Sony FE 16-35mm f/2.8 GM II
  1. 如果我只想拍野生动物,携带 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 +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 镜头加增距镜组合。
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
  1. 如果我既可能拍风光,又可能拍野生动物,且野生动物照片占比可能较高,携带 Tamron 50-400mm F/4.5-6.3 Di III VC VXD 镜头。
Tamron 50-400mm F/4.5-6.3 Di III VC VXD
  1. 如果我既可能拍风光,又可能拍野生动物,且风光照片占比可能较高,携带 Tamron 28-300mm F/4-7.1 Di III VC VXD 镜头。
Tamron 28-300mm F/4-7.1 Di III VC VXD

如果我曾经去过目的地,我就对上述四个条件的估计会非常准确,所以携带的镜头也会轻便合适。如果我是第一次去目的地,如果对自己的估计没什么信心,根据目的地的类型和特点,我的策略一般如下:

  1. 如果目的地是洞穴、博物馆,则是满足条件 1,携带 Sony FE 16-35mm f/2.8 GM II 镜头。洞穴因为光线较暗,空间狭窄,所以大光圈广角镜头是唯一选择。而博物馆的东西一般都能近距离拍摄,大光圈广角镜头刚好可以胜任。
  2. 如果目的地是野生动物保护区,则是满足条件 2,携带 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 +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 镜头加增距镜组合。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的焦点只有野生动物,所以携带相对较重的定焦长焦镜头不用忧郁。
  3. 如果目的地是山地、海边、动物园、郊区小城市,则是满足条件 3,携带 Tamron 50-400mm F/4.5-6.3 Di III VC VXD 镜头。海边、郊区小城市、尤其是山地,长时间长距离徒步体力消耗还是很大的,而且路上也会有较大的机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和鸟类,所以选择一个既可以适度拍摄风光,又可以适度拍摄野生动物,画质勉强还过的去,重量相对较轻的长焦变焦镜头是最合适的。动物园不选择 Sony FE 300mm f/2.8 GM OSS +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 镜头加增距镜组合是因为通常来说动物园光线较好,而且可以足够靠近动物拍摄,所以轻便一些的画质过得去的变焦镜头更合适。
  4. 如果目的地是大城市,则是满足条件 4,携带 Tamron 28-300mm F/4-7.1 Di III VC VXD 镜头。大城市的风光需要广角,但是人文景观和建筑物有时也需要中长焦拍摄,所以选择一个焦段覆盖至广角端的长焦变焦镜头是最合适的。需要指出的是,因为不需要拍摄野生动物,所以 300mm 的焦段并不是必须的,单独为大城市的摄影也可以额外再购买一个比 Tamron 28-300mm F/4-7.1 Di III VC VXD 更合适的镜头。Tamron 28-200mm f/2.8-5.6 Di III RXD,Sony FE 24-105mm f/4 G OSS,Sigma 28-105mm f/2.8 DG DN Art 应该会是更好的选择。不过我很少去大城市,暂时还没有购买这些镜头的打算。
Author

Lei Mao

Posted on

11-15-2025

Updated on

11-15-2025

Licensed under


Comments